科学领域的环境创设
教学单位 | 国际学院 | 专业(方向)名称 | 学前教育 |
学习情境 | 第四节 科学领域的环境创设 | 子学习情境 | 一、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特点 二、 科学领域对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学 三、 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 |
授课题目 | 科学领域的环境创设 | 学时:2 | |
授课学期 | 2018/ 2019学年第二学期 | 授课进度 | 第 次课 |
教学目标 | 知识:了解并掌握科学领域的环境创设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实践机会 能力:能够通过知识介绍而掌握科学领域的环境创设。 | ||
教学重点 | 学习科学教育对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 ||
教学难点 | 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 | ||
教学方法 | 案例法、引导法、多媒体教学等。 | ||
教学手段 | 资料展示、师生互动交流、参考素材共享等 | ||
材料与工具 | 参考图片、书籍、多媒体教学等 | ||
教学步骤设计 | |||
步骤时间 | 主要任务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第一步 ( 10 分钟) | 知识点导入 | 讲授课程 | 师生互动 |
第二步 ( 30 分钟) | 讲授理论知识 | 讲授课程 | 师生互动 |
第三步 ( 10分钟) | 欣赏范例 | 讲授课程 | 师生互动 |
第三步 ( 20分钟) | 学生实操 | 教师指导 | 师生互动 |
第四步(5分钟) | 学生根据实操分享心得 | 师生互动 | 学生实操 |
第五步(5分钟) | 教师总结 | 教师总结 | 教师总结 |
具体教学过程(含讲解内容) | |||
四、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并检查学生出勤。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特点 (一)广泛性
广泛性是指科学教育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涉及很多自然科学学科。幼儿的科学探究遍及科学的各个方面:太阳的升落、花儿的颜色、美丽的星空、灭绝的恐龙、动物的伪装、植物的生长等。只有为他们提供广泛的学习内容,才能满足他们广泛的兴趣,使他们对世间万物有广泛的接触,才便于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因此,要让幼儿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把他们引向广袤的科学天地。(案例分享)
(二)逻辑性
获得科学知识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的之一,科学知识揭示的是大千世界中的遇辑关系:自然界中各种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和因果性是幼儿要探究的逻辑性知识;数学知识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数、量、形关系,也是幼儿要探究的逻辑性知识。因此,幼儿园科学教育具有逻辑性,这是区别于其他领域教育的最大特征。(案例分享) (三)探究性
科学经验不是靠教师的传授从外部灌输给幼儿的,而是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究获得的,它是幼儿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幼儿的真正主动探究和学习是从意识到问题开始的,并产生寻求答案的愿望,这时主动探究才进入了真正的准备状态。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只是起到指导幼儿学习的作用,而不是代替幼儿学习,不能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幼儿(案例分享)
三、科学领域对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一)创设适宜幼儿进行探究的物质环境
适宜的物质环境刺激可以激发幼儿积极的探究兴趣。在幼儿园里,教师可根据班级和园内的实际情况,布置植物角、动物角、科学发现室等可供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环境;也可以在园内或活动室内布置科学墙,墙饰内容应根据需要及时更换、增减;还可以结合主题活动布置环境,如以“可爱的小动物”为主题时,可以在班上粘贴各种动物的图片,在动物角内饲养一些小动物,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及生活习性。 (二)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
心理氛围是一种情感活动状态,积极的心理氛围包括自由、民主、积极的情感互动。在这样的情绪互动中,幼儿能更多地体会到安全、宽容、接纳、信心与勇气,更能产生好奇心与探究行为。 在科学教育中,心理上的安全是指幼儿认知和理解的需要以及尊重、归属和爱得到满足。心理上安全的环境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活动的前提。为幼儿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需要教师鼓励幼儿真正尝试了解幼儿的意图、行动、解决问题的方式,成为幼儿的支持者;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而不是急于给出答案;寻求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避免误伤幼儿的好奇心;尊重和支持每一个幼儿的兴趣和观点。可以使幼儿逐渐形成相信通过探究能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提供适合幼儿探究的有意义的活动材料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材料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刺激物,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使他们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材料。因此,活动材料在科学教育环境的创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 材料要能激起幼儿的探究兴趣,能引发幼儿产生想摸一摸、看一看、做一做的愿望。例如,可在科学区投放神奇的不倒翁、有趣的磁铁等;在自然角为幼儿提供生长变化比较明显的植物(如豆苗),以不断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第二, 要提供有广泛的操作余地,可让幼儿用不同方式进行探究的材料。例如,为幼儿提供各种积木、七巧板拼图等,让其组合成不同造型,可以增强其动手意愿。 第三, 要提供能让幼儿立即观察到活动效果的材料。例如,在“植物吸水”实验中,要提供容易吸水的植物、透明的瓶子、易溶于水的颜料。设想如果让幼儿在无色的水中去发现植物是否吸水,那是很困难的。 第四, 要为每个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材料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幼儿探究过程的进行,但是,充足的材料并不意味着每种材料的数目要和班里的幼儿数相等,也不是一味求多。例如,在分小组进行水的沉浮实验时,一组只需一盆水就可以了。 第五, 注意材料使用的安全性。在幼儿实验材料的选择上,要特别考虑材料的安全性,避免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对身体造成伤害。例如,不能选用锋利、尖锐的铁器或玻璃器皿等
四、 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
(一)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 1.选择合适的观察对象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幼儿缺乏观察力,对事物的知觉是不随意的、被动的,常常受观察对象本身的特点和自己的兴趣所制约。所以,在开展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时,要选择那些具有显著特征、能引发幼儿兴趣的观察对象。幼儿对于新奇的事物和现象,容易产生观察和探究的欲望。 “有力气的根”案例 每天,幼儿们都会给自然角里的各种植物浇水,突然发现有一天发现一个花盆裂了一道大约两厘米宽的缝,幼儿们觉得很奇怪:“花盆为什么裂开了?”教师看到后,提出一个问题:“花盆里面有什么?”引导幼儿们进行探究幼儿们把花盆撬开进行观察,最后发现是花盆里逐渐长大的小土豆把花盆撑破了。“土豆那么小,哪有那么大的劲?”有些幼儿又产生了疑问。教师又利用饭后散步的时间带孩子们到操场上观察大树的根。幼儿们终于悟道:植物的根部真有力气。 点评:教师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的常见现象,这样更容易引起幼儿的观察兴趣。 2.创设一个需要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的教育环境
观察是用感官获取信息的直接方法。观察不仅是用眼睛看,也包括其他感官的运用,如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幼儿通过多种感官获得观察对象的信息,通过大脑的筛选、整理获得对观察对象的整体认识;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综合运用看、闻、听、尝、摸,以及操作等多种方法去收集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在幼儿观察时,应尽可能让幼儿看清观察对象的样子,听到它的声音,闻到它的气味,尝尝它的味道、动手去触摸它。
(二)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 “万能的电池”案例
在“万能的电池”实验活动中,教师提供了电池并分别拿出了手电筒、闹钟、收音机让幼儿通过组合电池,分别让闹钟动起来、手电筒亮起来、收音机响起来。一位教师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有个秘密要告诉大家,正确安装电池可以让这些东西全部工作起来,但是安装错误了就会失败,谁愿意来试试?”另一位教师则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朋友们,娃娃家的闹钟停止了,收音机也不唱歌了而且光线还有点暗,我请能干的小朋友们帮帮我吧!” 点评:这两位教师采用的具体形式不一样,但都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发幼儿对实验操作的兴趣。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对实验操作教育活动的兴趣 2. 创设教育情境,使幼儿感到实验操作对自己有意义 (三)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 1.借助社会资源 2.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 (四)交流讨论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 1.建立民主课堂,创造平等对话的环境 2.提供幼儿能利用多种手段表达科学认识的环境 (五)数学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 1.因地制宜,立足幼儿的实际生活 在整个幼儿时期,数学概念对于幼儿来说都还没有成为头脑中的一个抽象逻辑体系。从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来看,很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如果不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幼儿便很难理解。而现实生活为幼儿提供了通向抽象数学知识的桥梁。在开展数学类科学教育活动时,生活中有大量的材料可供幼儿进行数学活动,如石子、木棍和小瓶子等实物。同时,教师 可以创设一个数学生活情境,与环境让幼儿参与活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认识数字。 “买玩具”案例
为了让幼儿们热悉10以内数字的组成,教师组织了“买玩具”活动.活动开始前,教师准备了需要用到的教具:木偶玩具小猪一个(身上标有9元)、木偶玩具一个(身上标有7元)、游戏用的硬币和纸币若千(分别标有1元、2元、5元)。 接着,教师拿起木偶玩具小猪,大声吆喝:“卖小猪,卖小猪,我的小猪9元一只。”然后走到幼儿萱萱面前,问道:“萱萱,好漂亮的小猪呀,你要买一只吗?”萱萱拿出自己全部的游戏纸币,说:“老师,我喜欢,可是我只有1元、2元、5元的,没有9元钱啊!教师回答:“你有9元钱啊,动动脑想一想?”然后转向全体幼儿、问道:“萱萱的钱够吗?她应该怎么付钱呢?”幼儿们便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如将两个1元、一个2元、一个5元加起来是9元等。 点评:上述活动的整体设计思路是“联系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对幼儿来说,买玩具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情,以此作为学习数学的情境,幼儿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 2.创设优化的操作环境
幼儿思维中逻辑的构建始于动作,幼儿学习数学首先应从外部形式的活动即对物体的操作开始,在操作和积极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实现由直接感知到表象,进而构建初步的数学概念的转换。 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时,应指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首先,要为幼儿提供合适的充足的操作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充分地与材料互动,获得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其次,在幼儿操作前,应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最后,在幼儿操作后,要和幼儿一起讨论他们操作的结果,帮助幼儿整理和归纳他们在操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促使外部感知经验向内部思维转化。 五、课后习题。 在交流讨论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 |||
作业或课后任务 | |||
效果分析及改进措施 | |||
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