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学前教育界的泰斗级人物——张雪门

2023-07-26 浏览量:642

为提升我部学子师范生素养,坚定教育初心,继续砥砺前行,我部开展“探寻百位教育名家”活动。在深入了解教育名家的过程中,把握时代教育发展命脉,完善自身教育理论体系。我部学子以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宣传教育名家,第58期由2019级教育技术学专业冯正圆同学为我们介绍教育家——张雪门

教育家资料卡




图片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生于1891年3月10日。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


走进教育名家




1928年秋,孔德学校开办了幼稚师范,请张雪门主其事。他受“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的启示,采取半日授课半日实习的措施。实习场所除孔德幼师办的幼稚园外,还借了一个蒙养园。不久张雪门又创了艺文幼稚园,也作为实习场所。

1930年秋,张雪门应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之聘,编辑幼稚师范丛书,并在香山见心斋开办北平幼稚师范学校,任校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雪门的思想有了较大变化,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同时认识到今日之幼童就是未来的主人翁。此时他开始了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研究。

1932年,应北平民间大学、中国大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之邀,张雪门讲授《幼稚教育》。

1934年,张雪门聘请陶行知的学生戴自俺到幼师任教。由戴自俺带领三年级师范生与北大农学院合作,在北平阜城门外罗道庄开办了“乡村教育实验区”。

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北平学生游行请愿,张雪门支持学生参加抗日救亡的活动。

1944年,幼师迁重庆,在张雪门的领导下,进行儿童福利制度的实验。为适应抗战时期的需要,他规定教育方面的重点在加强幼儿的民族意识和爱国观点,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习惯等。同时他组织了师范生辅导委员会,拟定保育员训练规程和幼稚园办法,招收战时儿童保育院毕业女生进行保育员训练,积极准备进行儿童福利制度的推广。在他的推动下,当时重庆附近各地均成立了作为试验机构的幼儿园,仅重庆一地即成立了4个幼儿团。

1952年,张雪门因眼疾加重不得不离开他工作了7年之久的育幼院,但在离开育幼院后他仍然热心参加幼教工作。

1960年,他突患脑病,半身不遂,在眼睛几乎失明、手脚失灵、耳朵失聪的情况下,他仍然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陆续写下了《幼稚教育》、《幼稚园课程活动中心》、《幼稚园行为课程》等十几本专著,为幼儿教育理论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思想荟萃




01


行为课程理论

张雪门的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他的行为课程理论。所谓课程,在张雪门的早期思想中将它理解为经验,他在《幼稚园的研究》中提到:“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他强调“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世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间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儿的。”所以他认为在编制课程的时候不能完全将自然和社会割裂开来,这不符合幼儿的实际。另外他认为“幼儿园的课程,须根据儿童自己的直接经验”,也就是要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编制课程。


图片

(张雪门认为幼稚园“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为,凡扫地、抹桌、熬糖、炒米花以及养鸡、养蚕、种玉米和各种小花,能够实在行动的,都应让他们(儿童)实际去行动”。)


02


关于见习和实习

早在上世纪初期,张雪门就认识到了幼稚园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教师的教育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当时,我国幼儿教师的培养存在幼师不了解幼儿的问题,在幼稚师范学校的学习都是教科书上的活动,准幼师们都成了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物,而甚少有与儿童接触的机会。张雪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幼儿教师的见习和实习思想,强调真正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直接经验的获得,也就是要自己动手实践——即“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的观点。关于见习实习思想,张雪门特意编写了《实习三年》一书,他认为实习包括这样几个部分:一是参观,用以帮助形成对幼儿园的基本观念;二是见习,张雪门认为:“见习是把师范生从参观中所得的经验,再经过一次行为的表演,使得他们的认识更清楚,管理更坚定。”三是试教,即让师范生们参与幼稚园的事物处理,包括行政、教师业务等。四是辅导社会建设


图片

(张雪门认为研究幼稚教育如仅限于研究幼稚园教育,抛弃了师范教育,这无异于“清溪流者不清水源,整枝叶者不整树木,决不是彻底的办法”。)




感悟与收获



本次实践活动,我通过寻找张雪门先生的资料以及著书,学到了很多。

张雪门先生是学前界的泰斗级人物,自青年时期对幼儿教育产生影响开始,至毕生投身于幼教事业,著述无数,对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幼儿教育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张雪门先生对行为课程的提倡,可谓开时代之先。他的行为课程,与同时期的陈鹤琴的活动课程、陶行知的生活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内容均来源于儿童的生活环境(社会的、自然的),涵盖领域则包括了健康、社会、艺术、科学等方方面面。张雪门先生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也能这样说,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他认为“幼童一定先有了直接经验,然后才可以补充想象”。

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这大概就是张雪门作为一个教育家真正的抱负。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当时时代的需要,提出要培养幼儿民族意识和爱国观点以及吃苦耐劳的习惯等,他为了幼教事业一生奔波忙碌,即便晚年身患重病也依旧心系幼儿教育。张雪门先生不为名利,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儿童,为幼教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和他注重实践以及研究的严谨和他的治学态度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