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2023-07-26 浏览量:333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1892—1982)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儿童教育界的圣人”。他早年即立志从事幼儿教育和研究,终其一生,一直为推动幼教事业的中国化而孜孜不已。他通过丰富的实践和悉心的研究所提出的“活教育”理论,为中国幼教的发展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陈鹤琴.jpg

陈鹤琴


立志投身幼教事业


1892年,陈鹤琴出生在浙江上虞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关于他的童年生活,据他后来回忆,幼年时父亲故世,家人变卖房宅还债,剩下的钱养不活几个孩子;母亲起早落夜,给人洗衣服赚一点零钱。早晚吃粥,没一碟菜,每人半根油条,或者一匙酱油……小鹤琴就这样磕磕绊绊地成长起来,他的求学之路虽然异常艰辛,却也因得到家人的支持而使学业得以延续。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1911年他考入了著名的清华学堂高等科。

1914年,陈鹤琴从清华学堂毕业,赴美留学,从此开始了新的人生。在前往美国的途中,陈鹤琴的内心在学习医学还是攻读教育学之间挣扎,他最终选择了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专业。对于这一段心路,他在自传《我的半生》一书中写道:“究竟我的志向是什么?我的志向是为个人生活吗?决不!是为一家的生活吗?也决不!我的志向是为人类服务,为国家尽瘁。”“我是喜欢儿童,儿童也是喜欢我的。我还是学教育,回去教他们好。”

陈鹤琴抵达美国后,就读于霍普金斯大学。1917年夏,陈鹤琴从霍普金斯大学毕业,成为第一个取得这所学校学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之后,他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修教育学和心理学。1918年夏,陈鹤琴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并转攻心理学博士。此时,恰逢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郭秉文先生赴美物色教师,陈鹤琴接受邀请,于1919年回国任教,从此开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幼儿教育研究事业。

1919年9月,陈鹤琴入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随后,陶行知等有志青年先后来到该校任教。此时正值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时期,这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民主与科学思想广泛传播的浪潮中提出,中国实现民主的首要前提是普及教育,而幼儿教育则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必须“从小教起,从小教好”。他们在探索中共同寻求中国的教育改革之路。


群策群力为儿童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幼儿教育并不受重视,全国幼稚园不但数量不多,而且普遍存在着“抄袭西洋,不切合中华民族性,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使中国儿童适应”的问题。面对这种现状,陈鹤琴痛心不已,决心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幼教道路。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自己家中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

在开办鼓楼幼稚园的过程中,陈鹤琴得到了东南大学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援助。初创时期的鼓楼幼稚园,一切都在实验和探索中进行。陈鹤琴等人对幼稚园的课程、设备、教材以及教学方法进行了精心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后来的“活教育”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7年,根据开办鼓楼幼稚园的实践经验,陈鹤琴发表文章,提出了适合我国儿童特点的15条办幼稚园的主张。1928年,在教育部的主持下,陈鹤琴与若干专家共同起草了《幼稚园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幼儿园教育课程标准,对提高我国早期幼儿教育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办园过程中,陈鹤琴意识到,“一根木头,是不能够造屋子的”,仅仅创办一所幼稚园也改变不了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必须要群策群力才能使中国的幼儿教育发展壮大。为此,1926年,陈鹤琴在南京发起成立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研究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1929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以“研究儿童教育,推进儿童福利事业,提倡教师专业精神”为宗旨的中华儿童教育社。

陈鹤琴倡导的幼稚教育研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幼稚教育研究会成立之初,团体成员只有鼓楼幼稚园、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和晓庄师范3所学校。短短的两年间,至中华儿童教育社成立之时,团体成员就增加到了22个。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前,该社在各地的分社已经发展到21个。抗战胜利后,中华儿童教育社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儿童教育学术团体之一。除了多年担任社长一职的陈鹤琴,该社还聚集了陶行知等近代教育名流和各级各类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积极传播先进的教育理论,深入开展研究实验,促进了幼儿教育健康蓬勃发展。


《中华儿童教育社概况》(节选).jpg

《中华儿童教育社概况》(节选)


抗战中上下求索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上海随处可见流离失所的难民,难民中有不计其数的孩子,有的在战火中成为孤儿,有的失学,也有不识字的,对他们的保育和教育迫在眉睫。时任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的陈鹤琴积极投入难童的教育工作,发起成立儿童保育会并开设报童学校,目的是使数以千计的难童通过卖报自食其力。1938年春,报童学校如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办起来,先后成立了10所报童学校,吸收了3000多名报童一边卖报,一边上学。“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报童们高唱着《卖报歌》奔走于上海的大街小巷。

在报童学校担任教师的多位进步青年不仅注重传授知识,还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后来,汪伪政府在上海创办《中华日报》,报童们激于爱国义愤,团结组织起来,一致抵制,誓言“为了抗日救国,坚决不卖汉奸报”。

1939年,因受到汉奸威胁,陈鹤琴离开上海,在抗战后方艰苦的环境下继续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创办一所幼儿师范学校是陈鹤琴长期以来的愿望,他在《推进儿教运动计划大纲》中明确阐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建国必赖教育,儿童教育为一切教育之基础。要发展儿童教育,必先培养师资。中国儿教师资在质在量均感低劣缺乏,是以训练儿教干部,推进儿教运动为当前之急务。1940年,49岁的陈鹤琴婉拒了国民政府教育部请他出任教育司司长的邀请,应江西省教育厅厅长程伯庐之邀去江西办学。是年夏天,他拿着江西省政府批准的微薄的办学资金,在江西泰和县的后龙山上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师学校—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并任校长。开学典礼上,陈鹤琴激动地说:“当今中国幼稚教育很不发达,我国更没有培养幼稚教育的高等专业学校。为了中国的儿童幸福,为了中华民族将来的强盛,必须培养自己的师资,你们就是中国第一批高等幼稚教育师资和研究人才。”


陈鹤勤拟《推进儿教运动计划大纲》(节选).jpg

陈鹤勤拟《推进儿教运动计划大纲》(节选)


根据多年的教育研究经验,陈鹤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的办学过程中提出了“活教育”的思想,要求教师“教活书,活教书”,要求学生“读活书,活读书”。正如该校校歌中所唱:“幼师!幼师!前进的幼师!做中教,做中学,随作随习,活教材,活学生,活的教师!……”

1943年2月,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被批准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增设幼稚师范专修科,培养幼教高级师资和研究人才。此时,完整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在江西艰苦办学的5年间,该校共培养了200余名毕业生,这些学生如星星之火,遍布了全国各地,绝大多数都成为我国幼教事业的骨干力量,有力地推动了幼教事业中国化、科学化的发展。其间,受战争影响,幼稚师范学校屡迁其址,1945年迁沪,改办“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1949年并入“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即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前身。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陈鹤琴作为全国教育界代表之一,应邀出席了开国大典。此前,他还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1952年,他被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为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在任职期间,他引进了很多人才,把上海幼专并入南京师范学院,成立了幼教系—这是1949年后为推进幼教专业化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系。

1982年12月30日,为中国幼儿教育奉献一生的陈鹤琴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0岁。对于陈鹤琴深厚的儿童教育情结,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菽先生曾说:“他确实是一个很真诚的人,一个很淳朴的人,一个热情洋溢的人。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热爱儿童,儿童也才能喜欢他。”


上一篇:教育专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 下一篇:世界著名教育家
首页 课程思政
学术研究
成果推广